1990年至1996年,習近平擔任福州市委書記。期間,他建設“菜籃子工程”、推動棚戶區改造、保護三坊七巷、謀劃“3820”工程……一項項舉措落地生根,至今澤被當地人民。
“你們知道福州人最怕的是什么嗎?”
一次,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問身邊工作人員。大家有的說這個,有的答那個。
習近平揭開謎底:“福州人最怕的就是水火無情。為什么?福州這個地方很多都是木板房,火一燒就是一大片。閩江一發大水,水就會倒灌進來,百姓就遭殃了。”
在習近平的領導下,福州修建起堅固的鋼筋水泥防洪堤,一舉解決了千百年來的洪澇問題。同時,習近平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工程,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,昔日的“紙褙福州城”成為安居樂業的“有福之州”。
民生無小事。主政福州期間,習近平規定市委、市政府每年至少要給福州市民做20件實事。其中,排在第一位的就是“菜籃子工程”。
因為經常有臺風、洪澇,菜地動不動就被沖走了,福州蔬菜供應鏈說斷就斷。而且,福建山多地少,種蔬菜就不能種糧食。習近平下定決心,要通過“菜籃子工程”解決市民吃菜難問題。
習近平提出,把瑯岐島和閩侯的南通、南嶼列為福州市最大的菜籃子基地。同時,他要求大力發展副食品生產基地、蔬菜生產基地,加大養豬、養雞、養鴨、蔬菜種植的投入,保障市場供應。
習近平主政期間,福州“當地生產為主,外地供應為輔”的蔬菜供應格局基本形成,肉、禽、蛋、菜、果十分充足,價格平穩。當時,媒體調查顯示,“菜籃子工程”被福州市民評為“最滿意實事”的頭一件。
這次,習近平在福州考察調研時,仍不忘叮囑:建設好管理好一座城市,要把菜籃子、人居環境、城市空間等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實抓好。
一片三坊七巷,半部中國近代史。
三坊七巷形成于晉、唐,鼎盛在近代。這里不僅保留了千年坊巷格局,還走出了林則徐、嚴復、林覺民等著名歷史人物。
這片人杰地靈的寶地,卻在20世紀80年代的城市開發建設中岌岌可危。緊急關頭,福州市一位政協委員寫信給新任市委書記習近平。習近平聽聞這一消息,立即要求暫緩拆遷。
1991年3月,習近平在三坊七巷召開了一場文物工作現場辦公會。他語重心長地說:“把全市的文物保護、修復、利用搞好,不僅不能讓它們受到破壞,而且還要讓它更加增輝添彩,傳給后代。”
從拆到修,一字之差,天壤之別。城市開發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沖突之間,考驗的是歷史遠見。
1992年1月24日,習近平在《福建日報》發表文章《處理好城市建設中八個關系》,其中寫道:“保護古城是與發展現代化相一致的,應當把古城的保護、建設和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。”
2008年,習近平已到中央任職。福州市相關領導去北京出差時,向他匯報三坊七巷的保護情況。習近平感慨地說,三坊七巷應該好好保護!當年我們部分同志對問題的看法有局限性,這也是青春的困惑、成長的煩惱。
習近平保護三坊七巷,已成為福州市民津津樂道的故事。日前,習近平再次踏訪三坊七巷。他強調,保護好傳統街區,保護好古建筑,保護好文物,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。